屈指数春来,弹指惊春去。蛛丝网落花,也要留春住。几日喜春晴,几夜愁春雨。六曲小山屏,题满伤春句。
掰着手指数来了春天,却惊讶地发现,弹指之间春天就已过去。蛛丝网兜住了落花,也要把春留住。好几天为春晴而欢喜,却又一连几夜愁听春雨。曲折的小山屏风,写满了伤春的诗句。
春若有情应解语,问着无凭据。江东日暮云,渭北春天树,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?
春天如果真有感情,就应该了解我的心曲,可问起来却没有凭据。傍晚时,江东烟霭迷濛;春天里,渭北一片花树,不知道哪里是春天的住处?
参考资料:
1、 滕 森.元曲三百首彩图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6:2152、 王星琦.元曲三百首注评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5:117-118屈指数春来,弹指惊春去。蛛丝网落花,也春留春住。几日喜春晴,几夜愁春雨。六曲小山屏(píng),题满伤春句。
双调:宫调名,属北曲十七宫调之一,是元曲的常用宫调。楚天遥过清江引:为双调带过曲,由《楚天遥》与《清江引》两个曲牌组成。弹指:本为佛家语,“一弹指”的略语,喻时间短暂。六曲小山屏:可开可合的六折画屏。六曲,指屏风一共六扇。
春若有情应解语,问着无凭据。江东日暮云,渭(wèi)北春天树,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?
解语:善解人意。“江东”二句:为唐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“渭北春天树,江东日暮云”二句的倒用。那答儿:哪里,哪边。元人俗语。
参考资料:
1、 滕 森.元曲三百首彩图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6:2152、 王星琦.元曲三百首注评.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5:117-118薛昂夫这组双调带过曲,多用五七言句法,也融入一些前人诗词,婉约幽丽,富有诗词韵味。
前段《楚天遥》,通篇五字八句四韵,句式与词牌《生查子》同。开头两句化用了南宋词人高观国《卜算子·泛西湖坐间寅斋同赋》词意,揽括全篇,抒发了爱春、惜春、伤春的复杂心绪。“屈指”“弹指”、“春来”“春去”,两相对比,益见感慨之深。“蛛丝”二句,写眼前景物,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。“留春住”,是作者此际的心情,因而感到客观的境物,亦与自己的心融会为一。落花象征着即将消逝的春天。“蛛丝网落花”似从辛弃疾《摸鱼儿》“算只有殷勤,画檐蛛网,尽日惹飞絮”词句化出,物与我会,境与情融。“几日喜春晴,几夜愁春雨”,天晴时似觉春可暂留,因而喜悦;夜雨时便觉春归迅速,更惹伤悲。雨晴不定,愁喜无端,正见作者胸中不可名状的伤春意绪。唯是在“六曲小山屏”上,“题满伤春句”。至此点出伤春的主题。
后段《清江引》,基本上是五七言句法,末句加上衬字,便显出元曲的特点。“春若有情应解语”,承上启下。此句继承了唐李贺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(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)和温庭筠“花若有情还怅望”(《李羽处士故里》的手法,句中再作转折,用意尤为婉曲。“问着无凭据”,言外之意是说,春既无情,亦不解人心意,来去匆匆,徒令人伤怀而已。“江东日暮云,渭北春天树”,化用杜甫《春日忆李白》诗语。杜甫寄居长安,李白漫游江浙,原诗两句是写杜甫和李白各自所在的景物。此曲直用杜诗,也寄寓着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怀念。这两句点出伤春的理由,深化了主题,并逼出末句“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”。这句化用黄庭坚《清平乐》“春归何处,寂寞无行路”词意,既是写惜春的情怀,也是写对友人的思念。
全曲前段力写伤春之情,后段引用前人诗句,略点离愁无尽之意,两段结合得水乳交融,景中有情,神余象外。曲中化用了不少前贤惜春伤春名句,却能浑然一体,自成新篇,诗词功夫转化为曲而不失曲的特殊韵味,足见作者的诗家功夫。
参考资料:
1、 蒋星煜 等.元曲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0:779-7802、 滕 森.元曲三百首彩图馆.北京:中国华侨出版社,2016:215参考资料:
1、 《元曲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0年7月版,第795页参考资料:
1、 《元曲鉴赏辞典》.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0年7月版,第795页黄鹤楼前鹦鹉洲,梦中浑似昔时游。
一梦回到黄鹤楼跟鹦鹉洲,又同昔日那般游玩了一番。
苍山斜入三湘路,落日平铺七泽流。
苍山深入到三湘的大路间,落日铺满了七泽的水面。
鼓角沉雄遥动地,帆樯高下乱维舟。
傍晚城头鼓角声齐响,遥传四方、撼动大地;人们系舟江浜之时,千帆万樯排列得高下参差,令人目不暇接。
故人虽在多分散,独向南池看白鸥。
昔日朋友虽然都在但因分散而难聚首,只能独自面向南池看那白鸥嬉戏。
黄鹤楼前鹦鹉洲,梦中浑似昔时游。
苍山斜入三湘(xiāng)路,落日平铺七泽流。
三湘:指洞庭湖南北、湘江流域。七泽:指楚地诸湖、云梦古泽。
鼓角沉雄遥动地,帆樯(qiáng)高下乱维舟。
故人虽在多分散,独向南池看白鸥。
在揭傒斯早年的汉、湘之游中,武昌是他居留最久、印象最深的城市。诗的首联,只交代了梦中来到黄鹤楼、鹦鹉洲这二处昔日游历之地,连用二地名,毫不修饰,看似简单,其实不然。用浑厚的笔法,把景物浑然推出(还有意无意地带了一个“浑”字),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。他深知此际绝不容精雕细刻,不然下二句便不能自然引出了。
正是站在浑朴无饰的黄鹤楼头,鹦鹉州前,才能放眼望去,全是雄浑之景。“苍山斜入三湘路,落日平铺七泽流”。巍然的苍山,鲜红的落日,武昌具有极其浑成的气象。三湘,指洞庭湖南北、湘江流域;七泽,指楚地诸湖、云梦古泽:这是武昌开阔的视野。苍山深入到三湘的大路间,落日铺满了七泽的水面上:这是武昌壮阔的形势。苍山有连绵的走势,故是斜斜地蜿蜒深入;落日已贴到了地平,故是平平地四面铺展:这又是非常生动的措词。更重要的是这二句一前一后,用力铢两悉称(对仗亦工力悉敌),富有均衡感;叙法全用赋体,平添了凝重感。
武昌的山川之胜既已写足,颈联便转向武昌的风土之奇。“鼓角沉雄遥动地,帆樯高下乱维舟。”武昌是长江上游战略要地,城墙高厚。当傍晚的城头鼓角声齐响之际,那深沉、雄健的馀音,真能遥传四方、撼动大地;武昌又是九省通衢、商贾云集的重镇。当傍晚人们系舟江浜之时,那千帆万樯排列得高下参差,真能令人目不暇接,眼前一片迷乱。这二句,前句的森远、后句的繁闹,在气象上都堪与山川的雄伟相符;而“遥”、“乱”而字,对于鼓声的绵绵不绝、帆樯的如林如织,都是点睛之笔,足使全句跃动生辉,也毫不逊色于上联的“斜”、“平”二字的用力。
诗的尾联,已是梦醒时分:“故人虽在多分散,独向南池看白鸥”。武昌是诗人交游广多的城市。梦到武昌而不提故人,未免对不住昔日的朋友。因此,在梦后才为故人的分散难聚发一句感叹,是很恰当、很道地的布局。白鸥在古诗中,通常是陪伴诗人隐栖故园的盟友,所以在南池上独看白鸥,也暗中点到了自己的处境。梦醒后的气象很萧条,不过,这份萧条,也正足以反衬出上文的宏大与昔日的壮游。
茫茫大块洪炉里,何物不寒灰。古今多少,荒烟废垒,老树遗台。
这茫茫的大地既然经过了造物主炉火的冶炼,怎能不带上寒颓衰冷的外观?你看古往今来沧海桑田,但只见废弃的兵垒上弥漫着野烟,古台的遗址上树木参天。
太行如砺,黄河如带,等是尘埃。不须更叹,花开花落,春去春来。
放目远眺,太行山脉就像长长的磨刀石,黄河也缩成了带子一般,它们都混迹于尘埃之间。用不着更生悲叹,说那花儿开了又落,春天去了又返。
参考资料:
1、 明道.《中华经典藏书 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 》:云南人民出版社,2013年:325页2、 (清)蘅塘退士编 .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两卷版 下 》:江苏美术出版社,2014年:399页茫茫大块洪炉里,何物不寒灰。古今多少,荒烟废垒(lěi),老树遗台。
大块:大地,大自然。洪炉:造物主的冶炉。垒:用于战守的工事。太行:山脉名,在黄河北,绵亘山西、河南、河北三省。
太行如砺(lì),黄河如带,等是尘埃。不须更叹,花开花落,春去春来。
砺:磨刀石。黄河如带:意谓即使黄河变成了狭窄的衣带,泰山变成细平的磨刀石,国祚依然长久。后人因有“带砺山河”的成语。等是:同样是。
参考资料:
1、 明道.《中华经典藏书 人一生要读的古典诗词 》:云南人民出版社,2013年:325页2、 (清)蘅塘退士编 .《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两卷版 下 》:江苏美术出版社,2014年:399页这是一首登临之作,具体的地点已不可详,总之是太行、黄河地区的一所古台,附近还有废弃的军事工事,气象十分荒凉。
上片以“茫茫大块洪炉里”开头,作者并不直接从具体的景观着手,而是扩大到无垠的空间,也就是一片天地洪荒的景象。同样,在点出眼前的废垒遗台时,复用“古今多少”的感慨,又将时间从眼下的登台时分有意识地无限扩展。这种苍茫、深沉的心绪,使读者自然而然体会到作者登临所览的荒败,且意识到此非天然而乃人为,也即是政治和战争所造成的破坏结果。
下片“太行如砺,黄河如带”借用了“带砺山河”的成语,而又是登览的实景,“等是尘埃”便带上了总结和象征的双关意味。从总结的一面说,作者登临之古台台势高拔,迥出地表,远方的太行山脉与黄河长流,都分别变成了小小的磨刀石及细带子,那么处在视野中的人间景物,就更微茫若尘,“等是尘埃”正是一种张大形势的说法。从象征的一面说,“尘埃”微不足道,处在微尘中的世界也不值得去认真看待。既然山河会因人事的兴废而“寒灰”、而“尘埃”,那么时光的流逝、万物的变化又有什么可叹惜的呢。下片的前三句回照空间,后三句回照时间,再度从扩张的境界中充实了上片的感慨。
参考资料:
1、 史良昭解.《元曲三百首全解 》 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9:24页